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办学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 正文

五扶”模式助脱贫 ——武威职业学院助力古浪县黑松驿镇脱贫攻坚纪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6日 点击数:1,111 字号:【

“炒菜烧干锅,生病慢慢拖,上坡打赤脚,晚上顺墙摸。”

“种地靠天,二牛抬杠;翻山拉水,水贵如油。”

这是曾经的甘肃省古浪县黑松驿镇尚家台村和芦草沟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浪县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尚家台村和芦草沟村又是古浪县的深度贫困村,基础差,底子薄,水资源极度匮乏,贫困人口多、人均财力少。

武威职业学院自2017年7月对尚家台村、芦草沟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时刻把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放在心上,先后派出55名帮扶干部、8名驻村干部、41批2000余人次赴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在帮扶过程中,学院摸索出了“一心二翼五扶、多措并举’的扶贫思路,通过结对帮扶,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90万元,筹措产业发展资金110万元,开发特色项目12个,目前实现脱贫人口496人。

如今,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点的尚家台村和芦草沟村村民,搬新家,住新房,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尝到了国家政策的甜头,切切实实过上了好日子。

01

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精准脱贫

学院将“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精准帮扶的钥匙,将树立脱贫信念、增强致富信心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户立志脱贫,积极脱贫,勤劳致富。

席开宏是芦草沟村的贫困户,4年前家里一贫如洗,债台高筑。在学院帮扶下,贷款发展养猪产业,如今成为本村的养猪大户,年出栏上百头,收入十多万元,已成功走上了致富之路。“做梦都没想到,全家不但有了新住房,还用上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今年卖了第一栏猪,再去县上搬一台空调回来。”席开宏高兴的说。

“多亏武威职业学院的老师给我们老两口介绍活计,才能让儿子顺利大学毕业。”说起帮扶,贫困户赵廷荣一脸感激。赵廷荣有瓦工手艺,夫妻俩靠在县城打零工艰难度日,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像压在肩头的一座大山。2017年帮扶干部介绍他们与兰州的装修公司合作,使他们靠手艺提高收入,读大学的儿子得以顺利毕业,在国外工作。现在,赵廷荣一家年收入人均5万元以上,成为了当地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身穿护林员制服的胡多寿,曾因家庭人多地少致贫,看着乡亲们都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他也找到帮扶人员,希望能尽快摆脱贫困。帮扶人员根据他的家庭情况,精准施策,帮助他贷款养牛,帮助他儿子儿媳学习了挖掘机技术,到新疆打工,解决了就业问题,胡多寿还承担了村上护林员的公益工作。目前,胡多寿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上,彻底摆脱了贫困。

02

扶贫要扶业,发挥优势资源造血脱贫

武威职业学院发挥高校技术优势,瞄准扶贫村荒滩戈壁多、光照时间长等特点,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因地制宜找到了依靠多种新型产业扶贫的好路子。

2017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西部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带动下,武威职业学院全资控股建成了总装机容量20兆瓦的光伏电站,现已并网投运,累计上网电量 52661.626兆瓦,完成产值4212.93万元。该工程计划每年为古浪县兜底扶贫1000户,每户每年产值0.3万元,持续扶贫20年(至2037年),累计扶贫资金6000万元。目前对异地搬迁至古浪县圆梦新村的200户贫困户的光伏发电系统已建成,每户独立装机3000瓦,受益的360万元光伏扶贫资金已通过财政专户转入贫困户一卡通账户中。

图1 学校帮扶古浪县建设光伏电站

武威职业学院领导班子多次深入黑松驿镇了解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在该镇成立了畜禽养殖产学研基地,动员贫困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投资110万元帮助该镇发展富民产业。原芦草沟村贫困户柴志虎,通过合作养殖,吸收17家贫困户入股发展肉牛养殖和“羊银行”,养殖规模达500多头,实现了集体脱贫。

03

扶贫需扶技,深化技能培训精准扶贫

寒冬腊月,室外滴水成冰,戈壁农业示范培训基地的日光温室内却热闹非凡,武威职业学院派出的种植专家正在为村民讲解西红柿、茄子、辣椒栽培技术。高原有机蔬菜产业扶贫,使昔日的荒漠戈壁,如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宝地”。

“戈壁滩上种蔬菜,怎么可能成活?”对当时从山区搬迁下来的村民而言,发展戈壁农业、经营日光温室还是个“新鲜事”。学院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专题讲解、科普宣传等方式,手把手指导村民温棚种植。如今,日光温室已在武威职业学院的扶贫点遍地开花。

在村民王恒贤的日光温室里,只见一株株辣椒鲜嫩欲滴,长势喜人。王恒贤骄傲地介绍说“这棚辣椒已陆续开始采摘出售,目前价格还不错,反季节种植的蔬菜,价格上有优势,再加上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大,日光温室蔬菜的效益非常可观。”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王恒贤流转了上百座日光温室,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动员无种植意愿或无种植能力的贫困户将日光温室作为资产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年底分红。他还建立了收购点,动员周边家庭困难群众前来务工,一起增收致富。2019年,学院又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扶持黑松驿镇发展中药材、藜麦和食用菌等观光产业,帮助村民实现生态致富。

武威职业学院抢抓“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投入发展资金10万元,推动黑松驿镇发展电商产业。学校支持首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投入运营,销售特色农新产品,并组织开展村民电商技能培训活动,依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为黑松驿镇培训孵化了一批优质的电子服务团队,使日光温室生产的瓜果蔬菜通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销往全国各地。

学院将技术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关键抓手,三年来,为黑松驿镇开展种植养殖培训7期,累计培训农民农村技能500多人次,发放实用教材近2000多册;依托以学院为牵头单位的武威职教集团,为武威市三县区累计完成电子商务培训9期,培训763人次,其中精准扶贫电商信息员培训2期263人;完成乡村医生进修培训班3期,培训1185人;完成创业培训14期,培训1033人,其中农村创业和带头人示范培训4期420人;完成汽车维修与装饰7期350人;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维修电工、焊工、车工、太阳能利用工、粮油质量检验员、植保员、种子繁育员等职业技能鉴定1000多人次。学校通过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增强造血能力,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技能扶贫目标。

04

扶贫重扶智,资助减免推进教育扶贫

“再穷不能穷教育”,武威职业学院领导班子时刻牢记教育扶贫,把责任抗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下好教育“先手棋”。

自2014年开始,学院面向全省58个连片特困县(区)和17个插花扶贫县(区)单独设置招生专项计划,累积招收深度贫困县学生15053人,不断扩大招生教育扶贫规模。

2016年以来,武威职业学院与省内42所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招生5698名学生,通过落实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已有2589名中职学生入院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

学院认真实施落实“两州一县”贫困家庭学生“六个优先”资助政策。2016年以来,有13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504名学生获得励志奖学金、7936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1813人次获得学院奖助学金、1041名学生获得了奖补专项资金的资助、10212人次学生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三年间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资助总额约8000万元。此外,学校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帮扶他们实现了100%就业。

三年来,武威职业学院到黑松驿镇尚家台村小学、西靖镇惠民小学、直滩镇新井小学助学送教,与学生一起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为86名帮扶村贫困学生送去了校服、书包、图书等学习生活用品,让贫困儿童感受到了党的扶贫政策的温暖,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05

扶贫要扶德,党建引领助力品德脱贫

思想上“充满电” ,精神上也要“补足钙”,在扶贫工作上,武威职业学院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扶贫活动,做精文化扶贫。

推进帮扶村党建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指导帮扶村党支部健全“三会一课”和“四议四公开”制度,协助完成村党支部阵地规范化建设。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进镇入村讲党课21次,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4场,帮扶干部入户宣讲十九大精神、宪法、扶贫政策、谈心500多人次,印发最新扶贫政策500多册;对村两委班子进行集中培训4次,赠送价值15000多元党政书籍400多册;15个党组织200多名师生党员进村入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4次。

开展“孝亲励志、勤劳致富、家和万事兴”主题演讲。帮扶干部先后到黑松驿镇、西靖镇等地开展“感恩孝亲、励志成才、勤劳致富、家和万事兴”演讲10多场。帮助和引导贫困群众挺起脱贫的腰板,致富路上不忘以德为先,助力扶贫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展文化下乡。武威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到古浪县直滩乡开展文化慰问演出,为广大村民送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受到了在场村民的热烈欢迎。

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为帮扶村制定《村规民约》,购置图书,充分发挥图书室、广播、远程教育平台等渠道的教育辅助作用,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时值初夏,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点的水泥路上,空气里弥漫着瓜果蔬菜的清香,两边绿树成荫,每隔五米是太阳能发电路灯,耳边响起的是牛羊的叫声,极目远眺是一排排整齐的青砖瓦房,一座座温室大棚,干活归来的村民边走边唱,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在武威职业学院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尚家台村、芦草沟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