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学院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健康教育 > 正文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2日 点击数:2,620 字号:【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我院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有些科室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我科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一、定义

其它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二、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病人发生细菌性痢疾样便;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人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5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EAEC),该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沙门氏菌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型或变异型,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所以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时,可先用A~F多价O血清检查。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

致泻性弧菌为重要的病原细菌,在弧菌属中,把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根据菌体抗原不同,目前已编排到200个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外,其余统称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有些能引起散发性腹泻或食物型暴发。除霍乱弧菌外,发现有多种致病性弧菌,其中拟态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霍利斯弧菌和少女鱼弧菌等可引起肠道感染。

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引起人的,也可引起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本病的症状和粪便性状缺乏特征性,故确诊只能依靠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是近些年来国际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肠道传染病,在各大洲均有发现,我国已从人群、动物及外环境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证明本病在我国广泛分布,该菌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贾第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所致,以儿童多见,多在夏秋季发病,该虫寄生于肠道,可引起腹泻、腹痛、吸收不良和粘液性大便。隐孢子虫能引起隐孢子虫病,该病是人兽共患疾病,呈世界性分布。  

三、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

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四、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在医院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生暴发或流行。

(二)临床表现

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三)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也可仅有少量或无细胞。

2 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二)和(三)中的1,(一)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三)中的2。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二)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三)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喂养)适宜的食物。

六、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 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3 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 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 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感染性腹泻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在医院产科的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现病毒性腹泻,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时,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三)流行期措施:在发生轮状病毒性肠炎,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时,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对污染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作好杀虫、灭鼠等工作,加强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的宣传及管理。

(四)灾害影响:当发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及战争等异常情况下,由于卫生设施受到破坏,安全饮用水的供应得不到保证,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恶化,灾民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有利于各种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在抗灾的同时,要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治。

 

   公卫科

 2015年11月3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