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作者: 来源:武威市创城办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0日 点击数:643 字号:【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奉公守法,诚信谦让,爱护公物,节俭环保”是市民文明公约中“公德”层面的约定。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民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奉公守法”是“公德”层面的总要求,也是公民约定遵守的最基本底线,既注重了公德意识,又体现了法治精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这是古人遵守国家规章制度的经典事列。把“奉公守法”列入市民文明公约,强调公民提高法律意识、底线意识。倡导公民自觉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共同维护和谐武威大好局面。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诚信谦让”是市民公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诚信是至关重要的道德范畴,被誉为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协同力,才能打造融合、协同、和谐的文明共同体。“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孟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要求人们诚实可靠。“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诚信”,在辽宁考察期间对领导干部再次提出了“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新要求,为“诚信”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精神。谦让既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子宰相府”“隔河两状元”安徽安庆有一个“六尺巷”,流传着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谦让的感人故事,成为数百年来的美谈。倡导这一美德有利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减少不文明行为。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爱护公物”是每一个市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物,包括所有的公共设施,属于国家和全体公民所有,是国家和全体公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和血汗的结晶,但是一些乱涂乱画、踩踏草坪绿篱等破坏公共财物的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爱护公物列入市民文明公约,就是倡导公民的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公德是公民文明成果沉淀——武威市市民文明公约解读之二

“节俭环保”既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又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於节俭。”的名言。节俭就是节省和俭约。俭以养德是我们养成勤劳质朴美德的道德遵循和行为规范,新时代又为节约注入了节约资源的新境界,与保护环境共同成为基本国策。体现到个人层面,节约的内涵就是对劳动者和自己的尊重。倡导节俭,可推动公民把节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环保就是环境保护,已经是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已经深入人心,是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基本遵循。把“节俭环保”也针对了当前我市个别市民中存在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乱焚滥烧的不文明行为,提出了约定和规范。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