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1日 点击数:1,046 字号:【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团队

项目负责人:

聂百胜  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

姜德基  建筑工程系主任  副教授

    常  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副教授

丁永苗  甘肃中凯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高级工程师

赵振华  武威市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李海峰  武威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 高级经济师

魏新民  核工业212地质勘察设计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杨和生  武威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高级工程师

蔡济众  建筑工程系副主任  讲师、二级建造师

赵特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讲师、工程师

周建梅  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  讲师、二级建造师

    孙润元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讲师、二级建造师

王  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讲师、二级建造师

    翟建华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助教

张太凤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助教

梁照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助教

康兴奎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助教

杨健林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助教

陈  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  助教

二、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就国家层面来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建筑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战略蕴含重大建设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目前各地“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据测算未来十年每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规模约8000亿美元,建筑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实现特色城市建设。“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城镇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53亿平方米左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左右。因此,今后几年,城镇化建设、农村建设、铁路建设、机场建设等将为建筑业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预计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至20亿万左右,国内基建投资将继续维持高位,内外互补需求旺盛。

就省内来说,甘肃省“十三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指出,未来5年,全省将有2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大量的直接住房需求,同时大量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小城镇人口聚集速度加快,小城镇住房需求将逐步释放。到2020年,规划棚户区改造40万套,全省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3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每年新开工商品房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5年累计新开工商品房1亿平方米以上。

就我市的情况来看,2016年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0套、226.028万平方米 。2017年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7368户。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未来10年,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各县区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将给武威建筑行业带来很好的机遇。

(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建筑业专业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2025年达到1000万。

在未来的二十到三十年内,我国的建筑业仍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人才需求量众多。但目前行业整体技术素质较低,技术人员与从业人员数量之比偏低,且相当一部分技术及管理人员仅有中专或以下学历,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数量不足。据统计,全国建筑业有从业人员4600多万,其中高级技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从业技术人员不足9%。以上数据表明本行业急需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建设基础

(一)专业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于2007年,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经过近10年的探索发展,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带动了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发展,形成了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累计培养建筑类专业人才1047名,为建筑企业培训职工850人,为我市乃至全省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发展历程

(二)主要成效

1.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企业兼职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5人(企业兼职2人),讲师6名;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双师型”教师5人,具有工程师、二级注册建造师资格的5人;1名教师赴美国社区大学参加了专业能力提升培训,2名教师参加了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组织的给排水管网设计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业务素质良好、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同时又满足现有办学规模的专业教学团队。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本专业具有培养建筑工程技术核心能力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4个,包括建筑软件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土工实训室,这些实训场所实训设备较为齐全,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基本的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6个,包括甘肃省第四建设集团公司、甘肃省第七建设集团公司、武威正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武威市建筑规划设计院、武威市高坝建筑公司、核工业212地质勘察院,他们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的能力。

3.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围绕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建筑工程制图与建筑CAD的整合。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方面,坚持“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兼顾后续发展为度”的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建筑行业新标准及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过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和“双证书”需求,构建以应用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体系分解为基本知识及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专业岗位综合训练,完善课程内容,强化实训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参与开发专业教材9部。

4.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积极推行 “双证书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开放建筑软件、建筑测量、土工、建材等多个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依托学院第十技能鉴定中心,同时与相关建筑企业合作,加大学生技能培养和考核的力度,进行了工程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工程测量员、绘图员等资格与技能培训、考核,学生获取证书比例达到100%。

本专业群现有在校生432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校生282人。截止2016年,本专业群已有八届毕业生,毕业学生976人。根据对各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对口率达到90%,就业形势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近三届,毕业前3个月,已有90%的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之后仍有不少企事业单位打电话或登门索要毕业生。由于该专业毕业生有实用、过硬的技能,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好。

表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

时间

比赛名称

获奖学生

获奖情况

2011年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三届工程测量技能大赛

刚军军、唐顾艳、卢山河、何大勇、张之明、田树东、唐顾燕

三等奖

2012年

甘肃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

袁伟伟、苟旭等12名学生

优秀队员

2013年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第四届工程测量技能大赛

        包福祥、刘进林、王春、刘霞

二等奖

2015年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五届工程测量技能大赛

魏振庭、马军义、王苗杰、姚博博、黄培红、

杨博、杨永康、田超超、王赏、加九、陈斌维

二等奖

2015年

武威市“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

王照轩

三等奖

5. 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该专业以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依托,先后开展了武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的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3次,培训内容涉及测量、施工组织、识图、预算等,培训人数达850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影响力逐步扩大,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近五年来,本专业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次,参与人数达90人次;到武威市乡镇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4次,参与人数达110人次;参加武威市义务治沙造林活动6次,参与人数达1200人次。通过这些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优势与特色

1.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人才需求旺盛

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 是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由于建筑工程技术含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对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求相应提高,现有建筑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建筑工程生产、管理第一线施工、质检、预算、实验、资料管理等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根据该定位所确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使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明显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已成为服务我市及周边地区建筑工程领域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近五年更是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

3.学院一、二期建设为师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

学院一期扩建项目规划建设方案是由全国顶级资质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该建设方案外观经典、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指标规范,荣膺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规划、建筑双金奖。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本专业部分教师参加历次评审会议,参与讨论校园总体规划和代表性建筑新能源教学大楼等五幢建筑体的细部专业性方案设计。项目建设施工中,本专业部分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图纸会审、技术咨询、测量放线、附属工程规划设计及质量监督等工作,为师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

今年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同样会在近几年内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4.本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有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

本专业于2011年11月申报列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1月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学院的总体安排下,系上坚持正确处理项目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的关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切实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为优质高职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设思路

依据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在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下,对接建筑行业发展需求,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专业建设目标,在现有专业发展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资源等4个重点建设领域,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完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为保障,以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不断夯实专业办学基础,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形成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基本建成;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实践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过硬、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队伍;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体系。通过两年的建设,将该专业建设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省内优质高职品牌专业,同时带动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增强专业群的服务辐射能力,逐步建成在河西地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人才培养基地。

(二)具体目标

1. 体制机制创新

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进行深度调研和分析,研究和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进一步加强与武威市建筑规划设计院、武威市高坝建筑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按照“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共同投入办学资金,共同完善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享校企技术人才,共享办学成果。建立适合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企共建1个建筑行业职工培训中心,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筑材料检测),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不断探索、完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将企业用人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建筑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 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专业课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系统化。通过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建设4门专业核心课程, 2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优质核心“数字化课程”,开发4本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4. 实训基地建设

以建筑行业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以测量员、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扩建校内原有实验实训室,新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施工技术(工种)实训车间;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力争使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0个。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实训场所的作用,把其建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地和服务社会的平台。

5.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方式,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老师培养力度。聘任1名知名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确定2名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至2018年使该专业有1名专(兼)职教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培养在本地建筑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职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4名。

6.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激励制度;跟踪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瞄准本地区建筑行业企业生产活动中发现的现实问题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和技术传播,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实现与市内外中职学校在教师培训、学生培养方面的对口交流和对口支援;发挥师资和设备优势,面向企业员工、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年内,争取开发社会培训项目1个,社会培训200人次,提供技术服务2项,开展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推广1项,实用发明专利1项。

7. 创新创业教育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建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平台,构建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开展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专利、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争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项以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项以上。

8. 国际交流与合作

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制定教学研讨与对外交流计划,与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和院校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选派2名专业带头人和2名骨干教师到上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和品牌企业培训、学习,吸收先进职教理念、建设经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9. 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

建成包括质量评价标准、质量监控组织、质量管理制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健全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畅通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渠道,试行“以证代考、以评代考”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10.专业群建设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优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成果共享等校企合作制度,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促进建筑类各专业的全面发展。

(三)标志性成果

通过优质高职专业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9项。

表2  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一览表

序号

成果类别

国家级

省级

1

规划教材

 

2

2

学生技能竞赛

 

1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

4

教研论文

 

4

5

申报专利

1

 

合    计

1

8

 六、建设内容与举措

(一)体制机制创新

1.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小组

建立以校内外本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需要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商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教学标准、技能训练大纲,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及时指导解决,协调管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2.定期交流,确保校企合作实效

定期派专任教师走访本地区建筑行业、企业,并召开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座谈会,讨论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征求他们对教学、实习、社会服务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增进校企感情,促进校企合作取得实效。

3.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积极引入企业资金,从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入手,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争取两年内校企共建1个建筑行业职工培训中心,1个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1个名师工作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同时受到知识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强化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到岗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缩短学习与就业的距离。

2.全面实施“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实际和建筑工程岗位的特点以及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实施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施工员实际工作过程,毕业能达到“双证书”就业。要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将主要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实现教学环境就是生产环境,教学活动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以施工过程为主线,融入岗位职业资格(二级建造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实施分层次教学

目前本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单招生和中高职一体化转段生,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具体教学中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教学程度的针对性, 教学效果的同步性,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提高。要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恰当地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系统,使每个学生均能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做到学习有方向,有目标。

4.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本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推进课程考核的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全面实施以职业岗位、职业精神与操作技能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在要求教师讲好课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推广讨论法教学,对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推广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课程体系改革

落实“突出主干课程,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改革方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全面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时,加强主干课,增设选修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1.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建筑企业技术标准,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织课程标准的调研,并形成编制计划,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建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确认专业核心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核心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顺序与工程施工过程一致;根据专业特点,坚持理论课程设置 “必须和够用”原则,减少理论推导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与实践性,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牢牢抓住课程改革和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确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等核心课程,逐步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教材体系,重点进行实验、实训教材建设,以确保专业目标的整体实现。

3.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紧密联系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注重新技术应用。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建筑专业典型岗位群,加强技能训炼,增强学生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强调技能操作,及时修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制实践教学校本教材。

4.重点课程建设

两年内规划建设4门核心课程,争取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优质核心“数字化课程”,开发4本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5.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平台等,实现课程资源数字化,并开设师生网络交流论坛,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上传视频及图片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扩建原有实验实训室,完善实验实训设备条件,新增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施工技术(工种)实训车间;完善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生产的流程、管理制度、生产情景等企业文化,借助营造真实职业岗位环境,依据企业生产流程安排实训任务,加强学生对生产过程的体验,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学生职业能力达到训练要求; 强化技术研发推广能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实训教学运行体制创新,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配合“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建设实现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建筑技术工种训练场,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并积极拓展社会化培训和考核。

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

序号

建设类型

实训室名称(个)

专业课程实训

1

扩建

建筑工程软件实训室

建筑CAD绘图、建筑工程概预算

2

扩建

建筑材料实验室

建筑材料、材料检测

3

扩建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

建筑工程测量

4

扩建

建筑土工实训室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5

新建

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管理

6

新建

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建筑施工技术

7

新建

建筑构造实训室

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力争使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0个。

(五)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从现有专业教师队伍选拔1-2名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进修学习、开展科研工作、下企业实践锻炼、参加学术交流与研讨等途径进行培养,使之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得到行业认可。

2.专业教师培养

根据专业特点和每个教师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鼓励教师考研进修,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争取有硕士学位的专职教师比例达到50%;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除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外,要求全体青年教师参与学院二期建设项目,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施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建设期内与合作企业对专任教师进行共同培养,使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方面进行“传、帮、带”,或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或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在本地建筑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骨干教师4名。

3.引进聘请高职称教师

与相关大学、企业合作,通过引进或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使本专业拥有至少1名专兼职教授,帮助锻炼学术队伍,提升学术层次,带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六)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

1.探索校内试验实训室实体经营管理模式

加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探索建筑材料实验室实体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技能鉴定等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成立校企合作建筑材料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内是学生实训场所,对外承接建筑材料检测业务,开展各类培训、技术推广与咨询。

2.完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激励制度

深化院系二级管理,完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开发培训项目,开展企业和社会培训、技术推广与咨询等服务,力争年培训100人次;加强与市内外中职学校在教师培训、学生培养方面的对口交流和对口支援。

3.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组织专业教师组建专业科研团队,跟踪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瞄准本地区建筑行业企业生产活动中发现的现实问题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和技术传播,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发挥师资和设备优势,面向企业员工、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年内,争取提供技术服务2项,开展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推广1项,实用发明专利1项。

(七)创新创业

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建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平台,构建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设《创业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

2.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开展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使竞赛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比例达90%,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专利、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争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项以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项以上。

3.加强对自主创业学生的帮扶力度

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使毕业生自主创业学生5%左右。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1.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关系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响应甘肃丝绸之路经济黄金段建设,制定对外交流合作计划,探索建立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台湾、韩国新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实现教师交流培训,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2.积极开展出国学习和交流培训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出国学习和交流培训。两年内选派2名专业带头人和2名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和品牌企业培训、学习,吸收先进职教理念、建设经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

(九)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

1.健全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健全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系上成立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估工作小组。由系教学督导组、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教师及学生信息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反馈相关信息。坚持注重过程、精细管理的质量管理思想,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质量管理基本理念和方法,建立包含教学督导、教学质量检查和内审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教学质量监控行为和教学质量管理基本工作程序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畅通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渠道,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教学实施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以证代考、以评代考”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将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直接与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对接,试行“以证代考、以评代考”,以资格考试结果作为课程学习考核结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十)专业群建设

1.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

创新专业群校企共建机制,完善专业共建、成果共享等校企合作制度,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咨询和社会培训。

2.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争取建成2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七、建设进度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任务分解及进度表

 

项目

序号

建设内容

责任人

建设进度

标志性成果

2017

2018

1

体制机制

创新

聂百胜

孙润元

1.(5月)根据学院二级管理制度,完善本系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

2.(5-6月)根据相关政策,制订本系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实习、产教结合等)

3.(6月)建立系校企合作办公室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4.(6月)制订、上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5.(6-8月)联系合作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

6.(6-8月)聘请建筑行业专家,拟定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名单

7.(9-11月)筹备技能大师工作室

8.(12月)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

9.(12月)确定混合所有制试点项目(建筑行业职工培训中心、建筑材料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与相关企业联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3-4月)与相关管理部门、建筑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

2.(4-5月)建立校企混合所有制(共建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筑材料检测)

3.(4月)制订、上报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4.(5月)聘请建筑行业专家,拟定名师工作室成员名单

5.(6月)制订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运行、考核、评价办法

6.(6-8月)筹备名师工作室

7.(9月)名师工作室运行

8.(9-10月)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

 

2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姜德基

孙润元

赵特庆

王鹏

1.(5-6月)组织学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2.(5-6月)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分析

3.(6月) 制订激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相关措施

4.(6-12月)组织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培训(建筑CAD、建筑工程测量)

5.(9-12月)在现有基础上,选择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概预算3门课程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推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累资料

6.(12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分析总结

1.(3月起)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2.(3-4月)制订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3.(3月)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4.(4-6月)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3-12月)组织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培训

6.(6-9月)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

7.(9-10月)学生技能大赛工作总结,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8.(9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9.(9-12月)改革考核制度,实行试题库命题考试,加强应用能力考核,尝试采用开卷考试、技能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

1.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奖项1项

3

课程体系

建设

姜德基

孙润元

蔡济众

赵特庆

周建梅

王鹏

1.(6-9月)开展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2.(11-12月) 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修订4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

3.(12月)引进建筑施工技术在线课程及微课资源

1.(3-6月)修订其它课程课程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2.(3-12月)4门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微课、试题库等)

3.(3-6月)全部实训课程实训指导书编写

4.(6月)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申报院级精品课程

5.(6月)引进建筑材料在线课程及微课资源

6.(7-12月)编写4门核心课程教材

1.规划教材2部

4

实训基

地建设

姜德基

孙润元

周建梅

1.(5月)修订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

2.(9月)扩建现有实验实训室,补充、更新实验实训设备

3.(9月)新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

4.(10月)修订、完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

1.(5月)新建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2.(6月)创建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

3.(3-7月)新建10个校外实训基地

 

5

师资队伍

建设

姜德基

孙润元

赵特庆

王鹏

周建梅

杨健林

翟建华

梁照文

陈辰

康兴奎

1.(5-12月)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孙润元)

2.(6月)聘请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专家,指导教学工作

3.(5-12月)培养2名骨干教师(赵特庆、王鹏  )

4.(5-12月)培养2名双师素质教师(翟建华、梁照文 ),7-8月企业挂职锻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考评员证书;获得“双师素质”证书

5.(9-12月)校企合作培养2名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顶岗实习指导

6.(12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1.(9月)建立1个名师工作室

2.(3-12月)培养2名骨干教师(周建梅、杨健林 )

3.(3-12月)培养2名双师素质教师(陈辰、康兴奎 ),7-8月企业挂职锻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考评员证书;获得“双师素质”证书

4.(3-12月)校企合作培养4名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顶岗实习指导

1.省级教研论文4篇

6

技术技能

积累与社

会服务

聂百胜

孙润元

赵特庆

王鹏

1.(6月)完善教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激励制度

2.(9-10月)成立校企合作技术服务与咨询部

3.(7-12月)开展企业、社会培训和鉴定100人次

4.(5-12月)参与学院一、二期建设与工程质量管理

5.(10月)建立全市中职学校建筑类教师培训交流中心

1.(3-12月)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2项

2.(7-8月)开展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推广1项

3.(10月)实用发明专利1项

4.(3-12月)开展企业、社会培训和鉴定100人次

5.(5月)开展全市中职学校建筑类教师的培训交流

6.(3-12月)参与学院二期建设与工程质量管理

1. 发明专利1项

7

创新创业

教育

聂百胜

孙润元

赵特庆

王鹏

1.(5-6月)成立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制订工作职责

2.(7月)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3.(8-9月)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

4.(9月起)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5.(11-12月)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制定创新创业计划书,收集相关资料

1.(3月)修订完善创新创业计划

2.(4月)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3.(5-10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11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报告

5.(12月)创新创业工作总结及成果申报

1.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8

国际合作

与交流

聂百胜

1.(5-6月)制订对外交流合作规划

2.(7-8月)选派2名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和品牌企业培训、学习

1.(7-8月)选派2名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和品牌企业培训、学习

2.(9-12月)与香港、台湾等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机构和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9

质量管理

与保证体系

聂百胜

1.(6-7月)健全系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2.(9-10月)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

4.(6-12月)试行“以证代考、以评代考”的评价机制

5.(10-11月)追踪、回访毕业生,汇总用人单位评价

1.(3月)修订系教学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

2.(3-12月)坚持开展日常教学检查,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3.(3-12月)邀请部分建筑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4.(5-6月)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为依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0

专业群

建设

姜德基

孙润元

赵特庆

王鹏

周建梅

1.(6月)修订现有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9月)建立专业共建、成果共享等校企合作制度

3.(9-12月)建设2门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1.(3-12月)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各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

2.(7-8月)各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

3.(3-12月)群内各专业建成2门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八、经费预算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质专业建设项目建设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合计

(万元)

地方财政 (万元)

学院自筹 (万元)

行业企业 (万元)

总计(万元)

310

 

283

 27

2017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2018年度~

2017年度

2018年度~

 

 

 

 

 

 

体制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10

 

 

1.5

3.5

1.5

3.5

合计

10

 

 

1.5

3.5

1.5

3.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学徒制试点

5

 

 

1

4

 

 

合计

5

 

 

1

4

 

 

课程体系改革

精品课程建设

10

 

 

4

6

 

 

教学资源建设

30

 

 

10

20

 

 

合计

40

 

 

14

26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140

 

 

50

80

 

10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10

 

 

5

5

 

 

合计

150

 

 

55

85

 

10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名师培养

4

 

 

2

2

 

 

骨干教师培养

6

 

 

3

3

 

 

青年教师培养

6

 

 

3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6

 

 

1

1

2

2

教学团队建设

8

 

 

2

2

2

2

合计

30

 

 

11

11

4

4

技术技能积与

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8

 

 

3

3

1

1

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服务

6

 

 

2

2

1

1

合计

14

 

 

5

5

2

2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

2

 

 

1

1

 

 

技能大赛

6

 

 

2

4

 

 

合计

8

 

 

3

5

 

 

国际合作与交流

教师培训

22

 

 

11

11

 

 

合计

22

 

 

11

11

 

 

质量管理

与保证体系

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机制

5

 

 

2

3

 

 

合计

5

 

 

2

3

 

 

专业群建设

实训条件建设

18

 

 

3

15

 

 

课程建设

4

 

 

2

2

 

 

师资队伍建设

4

 

 

2

2

 

 

合计

26

 

 

7

19

 

 

 

 

 

九、预期效益

通过建设,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综合实力,同时带动建筑类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增强专业群的服务能力,逐步建成在河西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建筑人才培养基地。

(一)为武威及周边地区培养高端技能型建筑专业人才

该专业经重点建设后,将促进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建成核心课程共享的建筑工程专业群和实训基地,将为武威及周边地区培养建筑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为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梯队,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学生发展专业方向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资源库建设,形成内涵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搭建网络平台。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合作等支持

通过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及设备资源优势,除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等教学需要外,为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合作等支持,不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有效提高专业社会影响力。

(四)辐射带动建筑类专业群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优质专业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果,将对专业群内的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必将带动建筑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以共同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带动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

通过优质专业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在武威及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在专业建设理念、资源、经验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可以通过院校间的交流学习,推广辐射,促进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