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威职业学院 教学督导室! 今天是:
返回学院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学督导室>学习交流 > 正文
学习交流

高职课程改革:“应变而变,方有所为”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3日 点击数:1,428 字号:【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急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国际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应该洞悉社会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需要高职课程信息化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以企业为例,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中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智能制造、个性化订单生产日益成为其发展新趋势,因此,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及评价都要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并把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术作为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许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必须及时调整和更新,把新技术纳入和充实到课程中。

    其次,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的各种教育云服务,为教师和学生存储、交流、创造、传播知识搭建了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打造本校优质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创建一系列的特色精品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同时,开放慕课、微课等网上选课系统,联合优质高校,开展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再其次,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者,其信息化水平直接制约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信息化改革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更应该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和培训,为教学信息化奠定基础。

    国际交流日趋深入急需高职课程国际化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趋加强,人才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具有国际能力的专门人才更加紧缺。因此,高职院校大力加强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改革课程结构,加强以外语能力、国际专业能力、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首先,要加强外语课程建设,突出实用性,对接专业需求。高职院校的外语课程应立足于满足职业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如训练学生听说能力、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等。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通过外语情境应用教学,把语言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增加专业外语课教学,增设选修课,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要把国际能力和外语能力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内容,纳入职业师范专业课程,培育一批双语专业教师。

    再其次,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近年来,我国借鉴了诸如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的优点,改革我国课程结构。经过探索、总结,我国职业教育逐渐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如“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模式等,虽然这些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却使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逐渐跳出过去学科体系的藩篱,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最后,课程设置要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实现就业认证国际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办学水平等种种条件限制,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及内容与职业标准还不一致,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毕业生能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还是少数,这大大减弱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人才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调研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改革课程设置,对接国际职业标准。

    课程工作过程化将成高职课改重要方向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着眼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课程设计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课程虽然突破了我国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但其开发常局限在某一学科,影响范围有限,且实施、推广过程均存在诸多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课程体系依然以学科体系的“三段式”或“四段式”课程模式为主,研究探索新的课程模式仍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首先,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是各国课程改革的总趋向,我们要关注世界职教发展趋势,合理吸收、借鉴成功经验。

    其次,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惯性,以及学科体系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等优势,我们不可能全盘抛开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必须兼顾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再其次,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现教育的终极关怀。防止课程教学变成职业训练和单纯的岗位训练。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能力本位,又要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

    最后,项目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工作岗位实践相联系,研究者必须深入调研工作过程,详细了解工作的各个层面,保证开发的项目课程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防止单纯为项目开发而研究,出现课程开发脱离岗位实践需求现象。

 

                                           作者:孟春青 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