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威职业学院 宣传统战部! 今天是:
返回学院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宣传统战部>思政教育 > 正文

辅导员如何跑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先一公里”

作者:梁靖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点击数:1,122 字号:【

 

 

 
 
 
  近期,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联合中国大学生在线推出“网络育人”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高校辅导员同仁大力支持、踊跃投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作品紧扣网络育人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工作中的好方法、真本领,凝练出工作中的好案例、好经验,有助于强化师生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充分彰显了高校辅导员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展示新作为的风采。现择优展示,互鉴共进。
 
 
 
 
 
 

“最后一公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就要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先一公里”相对于“最后一公里”,意指顶层设计或改革蓝图,关系着整个工作的成败。如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作长跑赛,高校辅导员作为队伍的骨干力量,如何跑好“最先一公里”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明势而谋
明确跑的目的和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工作定位上,把育人单一维度延展至办学、育人两个维度;从育人格局上,从“两育人”逐渐发展至“七育人”,到新时期的“十大育人体系”;从教育理念上,提出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从职业定位上,把辅导员角色精细化,准确定义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部署,都进一步彰显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自信,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要基于对国家重大部署的反思,明了新形势,辅导员的工作才有遵可循,面对当今的“大思政”格局,统筹规划,整合各类资源,真正做到“心中有路、脚下有路”,明确跑地目的和方向。

 

顺势而为
提升跑的速度和助力

(一)从工作经验到理论自觉,做好自身的理论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经验示范,也要靠理论自觉。学习和快速迭代比过去的经验更为重要,辅导员要在日常的工作积累中,要学会加强理论学习,推荐多看思政、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类文献或者书籍,或者关注思政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等微信公众号,增加理论知识储备,把工作实际的体会要主动上升到规律层面,提升自身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自觉,才能不断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从失语失声到亮明旗帜,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批评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现在的辅导员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在存在此类问题。其实我们与学生的日常对话就承担了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引领实践的功能,要在对话中牢牢把握话语权,才能对学生做到有效的思想引领。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的实践逻辑,就是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所以在澄清这一逻辑之后,要明确立场、优化方法,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要正面及时应对,努力做到不缺位、不失语,进一步获得学生的思想认同,让学生在关键时刻亮明旗帜,从而带着“中国自信”去“改变世界。”

 

(三)从群体“漫灌”到个体“滴灌”,做好学生的成才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群体发展呈金字塔模式,大部分学生是中底层发展,塔尖优秀代表较少,个体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也是制约思想政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发展、能力特长,与学生产生 “一对一”交互、沉淀关系,才能释放需求、匹配资源、托底帮扶,实现精细化培养,均衡式发展。

 

乘势而上
完美跑的技巧和姿态

(一)跨界融合,有效连接

 

辅导员的工作不是 “孤军奋战”,辅导员自身要成为能够产生聚合力的“胶水”,去主动粘合教育相关的一切隐性资源,从家长、班主任到专业课教师,从课堂、办公室到网络平台,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搭好台、唱好戏,促进教育理念、过程、资源的深度融合,不断共振与激活,助力连接和孵化。

 

(二)投入的情感越多,教育的黏性越强

 

在新媒体思维中,有个“河流条款”,即永远提升在线创造的线下现场沉浸感,就像服务者和消费者要一起下河游泳,才能找到真正的痛点和兴奋点,才能投入更多的真实情感,才能产生用户黏性。这也让我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性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否与学生达成思想、信仰或价值观的共识,用信任唤醒尊重,用情感共鸣黏住学生,用人格魅力凝结群体。这就是不光自己要跑起来,更要有学生追随你一起跑。

 

(三)巧妙植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加点“潮味道”

 

一是永远十八岁,拥有十八岁的好奇心,融入十大岁的新世界,了解当下学生最关注的热点和话题;二是学会广告植入,好的教育不仅是润物细无声,更是要久久回甘,直击灵魂深处,要把思想引领巧妙植入学生的生活中;三是大道至简,一个能把大道理包装成小清新的辅导员才是能够走进学生的辅导员。我曾经在就业动员中,把不积极主动学生的滞后就业,比作像去吃别人的“剩饭”,用这个简单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主动就业,就是主动去点菜,主动选择自己心仪的单位。所以我们不是大道理的搬运工,而是个“思政小厨”,用精湛的“厨艺”,烹出美味且能让学生吸收营养的“精神大餐”。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热词,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例如美团网,通过分析用户的海量丰富的行为数据后,一方面刻画,形成为用户画像,即个性的“美团DNA”;另一方面是推荐,理解用户意图,尽最大可能展示出符合用户口味的商品,让我用户在挑选商品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借鉴这一思维,辅导员可以在工作中梳理学生的成长数据,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用大数据思维去探索数据背后呈现的学生个体画像,形成学生的成才“潜在性”和“预见性”,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另外根据大数据,开展学生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培训建立网评员、网宣员队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在辅导员的工作中,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唤醒,唤醒的是大学生作为中国“圆梦人”的责任担当;每一次与学生的成长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碰撞出的是大学生对“四个自信”和“四个正确认识”的认同坚守。愿辅导员能始终以育人的爱心、责任心、进取心,领跑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先一公里”!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