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在我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8日 点击数:677 字号:【

教师素质能力提升 --- 在我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机械制造系---冯艳军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能力,创新教育也随之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观念、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其前提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一、从"标准件"到个性化

  创新教育是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然而,因袭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传统教育,过于强调人才统一的一面,忽视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常常以统一的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如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等,这种"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能力低、创造力差、缺乏个性风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中指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的各种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去培养每位学生,必须在保证必要共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做到不求全责备,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创新教育在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同时,要求教师首先具有独立个性,即要求每个教师具备自身的个性素质和个性品质,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师的个性会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走出标准件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

  二、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传统教育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通过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去构建学生的能力。而创新教育则要求以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来统帅知识的学习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课堂本身就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教师不再仅仅是给学生"鱼",还应当研究"烧鱼术",让他们对"吃鱼"感兴趣;教师也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钓鱼术",而且应当支持和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好的"钓鱼术",甚至去培养"新鱼种",研究"养鱼术"。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多少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如果不具备高超的自学能力,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就会感到知识陈旧、方法过时,技术落伍、手段单一,就难以胜任时代赋予的重任。创新型的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的人。

  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如何发现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既不包办代替,避免手把手教,也不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和要求,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从"学答"到"学问"

  钱伟长说过:教师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把学生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意味着不能创新。

  当前的教育一般比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固然十分重要,但从创新教育的观点来看,首先应当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典型地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肤浅片面而被人笑话;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殊不知,多少好奇心就在这不会提问题中渐渐消逝,多少创新的萌芽就在这不宽容的嘲笑中夭折。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破除狭隘的面子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十分重要。

创新型的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敢想、敢说、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积极提倡师生平等和教学相长,教师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时,要敢于说让我想一想,查一查,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建立起师生之间合作、开放、真诚、共融的密切关系。

                                       2017年7月28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